《史记》讲记-第36集

慧利 2022年5月3日15:59:13
评论
356

视频第一次播放可能缓冲时间稍微有点长,请耐心等待。

诸位老师,诸位同学,大家好,我们今天继续探讨史记之五帝本纪。

【舜子商均亦不肖

舜乃豫荐禹于天

十七年而崩 三年丧毕

禹亦乃让舜子

如舜让尧子 诸侯归之

然后禹践天子位

尧子丹朱 舜子商均

皆有疆土 以奉先祀

服其服 礼乐如之

以客见天子 天子弗臣

示不敢专也】

我们再探讨

【三年丧毕 禹亦乃让舜子 

如舜让尧子】

关于尧舜二帝的身后事,历史上出现了惊人的雷同,当年的丹朱 现在的商均,几乎同出一辙,这两个人无才无德,但对帝位非常的着迷,都想管人 都想当天子,商均与丹朱如此的心态,这是痴人的常情,帝尧当年让位于丹朱,给他一次机会让他尝试做帝王的滋味,丹朱乘兴而来,败兴而归。

这个商均呢?重复了一次丹朱的覆辙,也闹腾了一阵子,与太子党沆瀣一气,阻碍帝禹登基,帝禹也效法帝舜当年,不跟他一般见识,让位于他,不知天高地厚的商均,也白白丢了一次人,重复了丹朱的失败命运,在历史上留下一则笑料。

我们再看史文

【诸侯归之 然后禹践天子位】

天下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自己德才不够,坐上天子位,大众不服你,强扭的瓜不甜。

可惜丹朱与商均之流,都是糊涂人 愚蠢人,不懂得这个道理,不自量力 闹出千古笑话。

帝禹是在天下大众拥戴之下,顺理成章登上天子位的,为天下苍生尽其一生,那对前朝老臣 先帝遗孤,帝禹如何处理呢?

是不是人走茶凉,将他们排斥出去?

帝禹是大圣 绝不会这样做。

【尧子丹朱 舜子商均

皆有疆土 以奉先祀】

帝禹皇恩浩荡,不但将尧舜二帝先帝后代当中的英才给于要职,就算丹朱,商均这些的不肖之辈,帝禹同样给他们赐有封地,也给他们封有官,让他们的生活有着落,衣食无忧 。

【以奉先祀】是这两个人没有主见,没有能力 ,政治场合发挥不了作用,就让他们专管宗庙,祭祀清扫,这也就足够对得起他们了。

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,要不是尧舜二帝圣明厚德,这两位叛逆恐怕早就命丧黄泉了,他们托父辈的威德,往后也传宗接代 寿终正寝。

那这两位糊涂人后来觉悟了没有?

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生经历的磨炼,丹朱与商均也慢慢的成熟起来,活得明白了。

五帝时期,准确的说共历八帝,怎么算这个账呢?

帝喾之后有一位失败的帝挚,再加上丹朱与商均在位的暂短时间,他们也曾经是帝王,太史公是君子贤人,从五帝史上,我们能看出太史公的人品,扬善而隐恶,对于执政期间失败的三位帝王,一笔带过,并不多说。

帝挚后来也悔过自新了,丹朱与商均觉悟以后,也尽职尽责 学习圣贤,到他们老年的时候,两位都是饱学之士,回忆起年轻时干的糊涂事,不胜汗颜,他们对帝禹没有所怨恨之处,逢人就夸帝禹贤德,在他们晚年写的自传上,真心诚意的讴歌帝禹,诸侯集会的盛大节日,帝禹出席诸侯大会,也邀请这两位一起出席,诸侯与朝廷也不敢小看,这两位曾经的天子,都给他们多少带点礼物,以示诚敬 。

【服其服 礼乐如之】

这个【服其服】是端正庄严

【礼乐如之】是待人接物热情周到,真诚永久,不为自己今天的身份,而怨恨自卑。

【以客见天子 天子弗臣

示不敢专也】

这个以客,是这些人到天子帝禹家里做客,帝禹德厚,从不把他们当普通臣功看待,都尊称他们为老上级,盛情款待 奉为贵宾 。

【天子弗臣】是帝禹自卑而尊人,不把他两人当臣下。

【示不敢专也】说明这两位后面也很贤明,帝禹有了难以排解的困难,往往问询他们二位,向他们请教。

这里的【不敢专】是帝禹礼贤下士,采纳各方面的意见以治国,五帝本纪到这里基本圆满了,太史公在后面略作解释,以供后人参学,我们再看史文。

【自黄帝至舜

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

以章明德 故黄帝为有熊

帝颛顼为高阳 帝喾为高辛 

帝尧为陶唐 帝舜为有虞 

帝禹为夏后而别氏 姓姒氏】

在五帝本纪的圆满以后,太史公特地对五帝的国号做了解释,我们看五帝的国号是互不联惯,但他们都是少典氏后裔,世称炎黄子孙 一家子,五帝时代以黄帝为开国先祖,后面的四位帝王,都是黄帝后代,黄帝建立政权,并没有立固定的国号,这其中的用意太史公明白,什么原因呢?

在政绩上各代帝王自己对天下大众负责,不要动辄搬出祖王做借口,江山社稷在谁手上砸了,谁丢人,不牵连其他帝王跟着背黑锅,事实证明,祖王黄帝这样做是励志后人,代代帝王都象开国元勋一样,都从自己的起点出发,把祖宗的江山治理得更好,奋发图强 善始善终。

我们看史文

【自黄帝至舜

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 以章明德】

【同姓而异其国号】

在中国历史上,只有五帝时代,除此之外我们再也没有看到过,五帝做到了公天下,不独占 不贪婪,不让子孙后代居功自傲,占着位子不作为,谁不行 主动让贤。

【以章明德】是让后人大公无私 任人唯贤。

【故黄帝为有熊

帝颛顼为高阳 帝喾为高辛 

帝尧为陶唐 帝舜为有虞】

这个【有熊 高阳 高辛  陶唐 有虞】

国号为什么定的不一样呢?

是根据各代帝王的出生地名定的,都是一家子,一个朝代一个号,前面不带姓氏,表天下是一切大众的,国君不过是人民公仆而已,不专权 ,不妄想着让自己子孙占据江山社稷万万年。

而往后的帝王,人民群众称他万岁,这不是骗人的鬼话吗,世间上哪个人能活万岁啊,活一百岁都算不得了了,那活个一万岁呢,喜欢别人奉承失去了理智,给后人留下笑话,圣王五帝不干这种傻事,很谦虚,生在哪个地方就指地名为国号,效法大地精神 厚德载物。

我们再看【帝禹为夏后而别氏】

要说帝禹紧随五帝之后,政绩优异 品质高尚,为什么没有被列为六帝,而后推到夏王朝呢?

太史公说【夏后而别氏】

是从帝禹之太子启为帝以后,天下私有化,启 这个人怎么样呢

启 这个人有才,德行如何呢,德行比起他同时代的人,还所谓好点,但比起他的父亲,大禹 还有五帝,这个启 就差的很远很远了。

帝禹临终时并没有把江山社稷与帝位,托付给他的儿子启,而是托付给贤臣益,但是这个启,他不肯将江山社稷让给外人,明显的与这个贤臣益有了争执,这个益是个很聪明的人,从此就逃走了,益知道这个天下从此不得安宁,再也没有出世,所以启就将天下私有化,人们的思想品质比之五帝时期大大跌落,启用自己指定的姓氏夏为号国,姓姒(si)氏,以夏禹为祖王的夏王朝,都以姒(si)姓,再往后这个模式一直延续下去,我们熟悉的刘汉,李唐 赵宋等等王朝,执政者前面都是固定的国号,汉高祖以后,汉王朝的每位国君,前面都有一个汉字,最前面这个号,或者是汉  或者是唐,或者是宋 ,是一个王朝的标志,一直延用到政权覆没为止,这个头是夏王朝开的。

【契为商 姓子氏 弃为周 姓姬氏】

这位契 还有弃,都是黄帝大太子玄嚣之后,契为商 姓子氏,契 是商王朝的开国祖王,商王朝的执政者清一色姓子,弃为周 姓姬氏,弃 是周王朝的开国君主,弃以及子孙 都姓姬,

太史公写史记到这里,非常的伤感,

伤感什么呢?

人类社会最美好的五帝时期到此结束,从此以后人伦道德一步步下滑,滑到什么程度为底部?

古今中外的史学家给出不同的答案,但远在印度国的释迦氏说得明白

人类社会的流程分为正法时期,象法时期与末法时期,最后的灭法事情,末法时期结束以后是末法事情,也就是人类的道德底线完全错穿,全社会集体失道,这时候人类的末日就到了,因此太史公老菩萨悲伤感慨之际,在这里略为着笔,不忍多说,他老人家是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的,全世界唯一的通史家,他的祖上在五帝之帝喾时代,就任史官,亲见证了圣王治国,也见了恶王败国。

对人伦道德沦丧之后的悲惨结局,感受最真。也就是说太史公早在汉王朝时期的这位古圣先贤,对后人充满了担忧,我们如何高举圣贤火炬,照亮后人的眼睛?

太史公老菩萨在殷切关注着我们,希望我们继承他的家业,盟记历史教训,将这部通史昭诸后人,端端正正走完自己的一生。

我们再看史文

【太史公曰 学者多称五帝

尚矣 然《尚书》独载尧以来

而百家言黄帝

其文不雅驯

荐绅先生难言之】

在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,因为距离遥远,几乎被后人忽略,即便后人提到五帝,也不过神话故事而已,与现实严重脱节。

因此对五帝时期的文明,人们心里没数,乃至于历史上很多发明创造,

人们错误的认为是近两千年的成就,将上古文明一笔抹略,误导了后学,甚至后学对五帝的有无,一直心存疑惑,五帝如此圣贤的君主到底有没有?

要不是司马氏世代为史官,如实记录的话,太史公司马迁也可能忽略这段历史,但被人们忽略的,往往是最有价值的。

从五帝以后,我们再也没有见过短短数百年,一连出现五位圣王的朝代,而谱写五帝圣贤时期的主旋律,就是五位国家领导人,天下为公,任人唯贤,太史公曰。

【学者多称五帝 尚矣】

这个尚矣 是久远的意思,五帝时期距离刘汉确实很远,,司马迁住世当年,距离五帝时期约三千年之远。

而五帝时期距离我们现在五千多年,更远了,专家学者早在春秋至汉,也只提到跟夏禹最接近的尧舜二帝,忽略了前三位圣王,史料很不完整,留给后人一段缺憾。

【然《尚书》独载尧以来】

《尚书》

是一部追述古代人物大事的汇编

【独载尧以来】

是忽略了尧以前的黄帝,颛顼帝与帝喾。

【而百家言黄帝 其文不雅驯 】

这个百家言 是众多的学人,特别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,大众学者对黄帝的评价,很不严肃。

因为没有正统的史料记载,大家靠着自己的想象力,对黄帝等王妄加评判,有人说黄帝是正面人物,有人则说是反面人物,甚至有些心怀不轨,道德沦丧的所谓冒牌学者,还丑画黄帝等人。

【其文不雅驯】

就是学术文章及不严格,戏虐漫谈,他们没有第一手史料,乱评 乱测,

而到底孰是孰非?

太史公说【荐绅先生难言之】

这个【荐绅是有学问的官员

【先生 】是饱学的儒家学派大众

大家对黄帝 颛顼帝,帝喾这三位重要人物的争议,破坏了五帝时期的一片圣洁,孔子所传宰予问《五帝德》及《帝系姓》儒者或不传。

虽然孔圣人也著作五帝的事实与其美德,但后学还是不承认。

宰予是谁呢?

宰予是孔子弟子

字 子我

这位宰予贤士对五帝历史也不甚明了,因此向师父孔子请教,孔圣人所记述的几乎跟太史公相差无几,而后学不承认,太史公不得不亲自到五帝时期的古址去考证,问询历史活档案。

【余尝西至空桐

北过涿鹿 东渐于海

南浮江淮矣

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

尧 舜之处 风教固殊焉

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】

这个余 太史公自我的称呼,太史公说,他亲自到历史人物的家乡去查证

一些五帝的后代活档案,还拿出自己的家谱让太史公看过,家谱是最真实的历史资料,家谱所记载的五帝等人,都有后人一代一代核实过,错不了。

这个【空桐 涿鹿 东海 江淮】

都是五帝人物活跃的古地,太史公年轻时爬山涉水,到过这些地方学习考察。

【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 尧 舜之处】

这个长老  是五帝人物的后代,地方上的志官等人,他们的资料配合家谱,这样就再真实不过了。

【风教固殊焉

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】

这个【风教固殊】

是虽然有少许分歧,但众多史料结合起来,没有出大范围。

【予观《春秋》《国语》

其发明《五帝德 《帝系姓》章矣

顾弟弗深考 其所表见皆不虚】

太史公师出大家,他的老师是国学大师孔安国 董仲舒等人,对《春秋》等著作很熟悉,但他很谦虚的说,他没有深入研究过这些著述。

【顾弟弗深考】的这个弟,是太史公以孔圣人弟子谦称,他承认这些著述有一定的真实度。

【《书》缺有间矣

其轶(yì)乃时时见于他说】

这个《书》 指《尚书》,太史公说,尚书很多地方残缺不全,可能无意当中丢失了五帝之前三帝,而不是作者没有记载。

这个【其轶】是向后的意思

解释为移 更确切,因此向后的人众说纷纭。

【非好学深思 心知其意

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

余并论次 择其言尤雅者

故着为本纪书首 】

太史公从事大量历史考古工作,弥补了后人的缺憾,太史公是位好学深思,态度严谨的史学家,我们对太史公的资料信得过,从此以后,我们就不要对五帝的前三帝,有没有争来论去,将五帝之德深记心中,以五帝为榜样,谱写自己的圣贤人生,《史记》之五帝本纪。

到此探讨圆满  谢谢大家 

我们明天开始探讨夏本纪
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