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刚经》讲记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【尔时,须菩提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,涕泪悲泣,而白佛言:希有,世尊!佛说如是甚深经典,我从昔来所得慧眼,未曾得闻如是之经。世尊!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,当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世尊!是实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世尊!我今得闻如是经典,信解受持不足为难,若当来世,后五百岁,其有众生,得闻是经,信解受持,是人则为第一希有。何以故?此人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即是非相。何以故?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。】 【佛告须菩提:如是!如是!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不惊、不怖、不畏,当知是人甚为希有。何以故?须菩提!如来说第一波罗蜜,非第一波罗蜜,是名第一波罗蜜。须菩提!忍辱波罗蜜,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,是名忍辱波罗蜜。何以故?须菩提!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,我于尔时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何以故?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应生嗔恨。须菩提!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于尔所世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是故须菩提!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生无所住心。若心有住,则为非住。是故佛说: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。须菩提!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,应如是布施。如来说: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。又说:一切众生,即非众生。须菩提!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。须菩提!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。须菩提!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则无所见。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须菩提!当来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经受持读诵,则为如来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】 歌利王如此残害忍辱仙人,释迦祖师说,这还是忍辱仙人宿世的业债,遇到了就得尝还,圣贤从不隐讳自己的历史。提婆达多生生世世跟释迦佛过不去,即便释迦祖师成佛了,真诚的对待他,他还是不放手,数度害佛性命,出佛身的血的故事就来自他害佛不成伤了佛足,佛流了点血。对于提婆多次害佛,佛一点嗔恨都没有。 《六度集经》上佛说的明白,这是他欠了提婆达多的命债:无始劫前,佛与提婆是亲兄弟,出生在巨富人家。佛为兄,提婆为弟,兄长起了坏心,想独占家产,将幼弟骗到悬崖推下去,命丧黄泉,他如愿以偿独吞了家财。兄弟跟他结下了刻骨仇恨,提婆绝不放过他。凡是当人遭遇到的不幸,绝非无缘无故!因此,圣人教弟子逆来顺受,就是消宿业。而对方如果报怨报过了头,他的灾难很快就来了,因因果果丝毫不爽,多不了也少不了。 看了这些因果报应之事,人人都感到恐怖,那我们所欠的业债怎么办?如理如法的持戒修行,重罪轻报,佛身血的公案就是最好的说明:提婆达多设下机关,将巨石从空中砸下,护法神明挥动金刚杵将石头打碎,石头渣崩伤了佛足,这就是重罪轻报。而残酷迫害忍辱仙人的歌利王,护法神为什么不制止他?忍辱仙人拦住了护法神,歌利王正在气头上,让他多砍几剑多割几刀出出气,这是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,他嗔怒过后忽生恐怖,神魂错乱之际,护法神借嫔妃之手挟持了他。我们在诸经上经常看到佛的常随弟子乔陈如尊者,他的中文名字叫作了本际,就是歌利王的后身、第一位听佛讲说四圣谛开悟证果的大德,佛弟子当中得度第一人。释迦祖师没有食言,成佛以后第一个度他。 【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应生嗔恨。】嗔恨是最愚蠢的行为,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。发火动怒就失去理智,能造无量罪业。很多小事情完全能三言两语摆平解决了,但嗔恨心强、不计后果的人恶口一骂、出拳一打,矛盾就激化了,事态升级,不是破财就是坐牢。这是外在的损失,真正伤及到自己,怒伤肝胆落下大病,这谁都替代不了。 歌利王残害忍辱仙人,《楞严经》上说得好:菩萨如同砍光削影。菩萨深知人我一体,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,将人我是非融入阿弥陀佛光明圣号,在凡人看来,利器伤在他的身上,血肉模糊,但他一点都未受伤,他破了身见,不被触受所困扰,没有任何痛苦。妖魔鬼怪都有个尸解术,金蝉脱壳,诸佛菩萨那有被凡器所伤的道理!凡器只能伤凡人,伤不了圣人。忍辱仙人无我相,是知道前因后果,甘愿接受恶报;无人相,他看待歌利王比独子还亲,没有怨恨心;无众生相,圣人看众生都是佛;无寿者相,是不以圣人自居,谦虚柔和,春风和气,所谓将头临白刃,如同斩清风。 【是故须菩提!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生无所住心。】往事如行云流水,虽然过去了,但凡夫众执着其中的恩恩怨怨,前篇接后篇,演义成没有尽头的连续剧,这就是六道轮回。我们必须放下无始劫来的历史包袱,以德报怨,如此,才能脱出轮回的束缚,有一样放不下就是牵缠。 应离一切相,就是彻底放下,转世缘为法缘。无始劫来的善恶缘份,我们遇到了,都用一句阿弥陀佛平等供养,不失时机的劝化一切有缘众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,就达到了自度度他的目的。应生无所住心,是不将恩怨情仇、名利是非放在心上,不污染心灵,让心地永远处在净虚状态, 心净智慧生,遇到问题头脑清醒,处理得准确无误。 圣人为什么没有过失?他心地庄严、清净、平等、觉悟,通达过去、现在、与未来。凡夫众断章取义,唯利是图,只能随业流转。人人都想永世太平,永远无苦,佛在这里一语道破:离六尘烦恼,离宿世怨业,继往开来,以德报怨。持之以恒如此修为,不说成佛而自然成佛。今天时间到了,谢谢大家,我们明天接着探讨,阿弥陀佛。《金刚经》讲记第六十三集,二0二四年十月一日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