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刚经》第56集

慧利 2024年9月28日14:13:12
评论
125

《金刚经》讲记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【尔时,须菩提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,涕泪悲泣,而白佛言:希有,世尊!佛说如是甚深经典,我从昔来所得慧眼,未曾得闻如是之经。世尊!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,当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世尊!是实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世尊!我今得闻如是经典,信解受持不足为难,若当来世,后五百岁,其有众生,得闻是经,信解受持,是人则为第一希有。何以故?此人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即是非相。何以故?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。】 【佛告须菩提:如是!如是!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不惊、不怖、不畏,当知是人甚为希有。何以故?须菩提!如来说第一波罗蜜,非第一波罗蜜,是名第一波罗蜜。须菩提!忍辱波罗蜜,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,是名忍辱波罗蜜。何以故?须菩提!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,我于尔时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何以故?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应生嗔恨。须菩提!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于尔所世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是故须菩提!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生无所住心。若心有住,则为非住。是故佛说: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。须菩提!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,应如是布施。如来说: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。又说:一切众生,即非众生。须菩提!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。须菩提!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。须菩提!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则无所见。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须菩提!当来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经受持读诵,则为如来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】 上品经文,佛提到了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,这就是仁人志士的轻生死重大义。在世间法当中,我们确实看到了这样的人物。春秋战国时期,有一位为了天下大众而割股啖君的大贤介子推。由于国家政权发生了变动,犲狼居朝龙在野,他保护着正义君主逃难在外,君臣七人流落他国,数天未进饮食,其他臣子倒罢了,处尊养优的贵公子晋文公重耳饿得两眼发黑,软绵绵的瘫在地上动不了,眼看着要一命呜呼,臣子们束手无策:身处荒野,渺无人烟,这怎么办呢!介子万般无奈之下,偷偷割下大腿上的肉,煮熟了喂晋文公吃喝下去。 晋文公问他:我吃遍了天下所有,这肉味的道不一样!不象是畜牲的肉。你从那得来的?介子推说:我打死了一只兔子煮给你吃,你觉得味道鲜美,那是因为你饿极了。吃了这碗肉,晋文公得了命,后来成就了一番事业。中国历史上的忠臣良将、仁人君子不计其数,他们演驿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,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篇章。 可世间的事业做的再大,都是些轮回营生,互相杀戮,佛圣并不看好。而真正参透了佛法,了脱生死,这是治病除根,永不复发。因此,佛说的以无量身命布施,不如为人说四句偈。轮回的营生没有用,报恩,报怨,讨债,还债。将自己身肉割给主子吃的介子推,到了和平年代,晋文公回国即位以后,国家迅速强大起来,这时的晋文公毛病习气也来了:生活奢侈,偏爱美色,耳根子也不清净了。 介子推见此情景弃官归隐,与老母亲住在深山老林,不参与人间的是非。晋文公非常生气:非要将他抓回来,一是怕他落在其他诸侯王手里,为他国服务,二是想让他继续为自己效忠、出谋划策。但介子推是个明白人,知道晋文公是个可患难不可共福的人,死活不出山,晋文公就让人将他住的那座山四面点火,逼他出来。结果,母子二人都被烧死,介子推死不从命。这件事给了晋文公沉重的打击,也给他造成了很深的心灵创伤,晋文公到死都未闭上眼睛。 一念之差,将自己的救命恩人活活烧死,这就是世间名利客的作为。打天下的时候君臣一心,君愿为臣死,臣愿为君死,但江山稳定以后争名夺利,君主杀的就是功臣,昔日的君臣反目成仇,第二世转为报怨者多的是,好事做的不彻底。本品经文,佛劝我们离相寂灭,离相,即不被诸相污染而生烦恼,寂灭,是清净无为,宁静致远。 【尔时,须菩提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,涕泪悲泣,】这是《金刚经》的当机者、须菩提尊者学习本经的心得。凡夫众遇到事情总是举棋不定,患得患失,前怕老虎后怕狼,拿不起,放不下。是什么导致了我们这样的不彻底?被名利左右,反复权衡自我得失。这样真的能保住自身利益吗?佛家的因果学早就告诉了我们:一饮一啄,皆是前缘。在关键时刻重大义轻利益,后福无穷!为什么,业债尝清了。这笔旧债还尽以后,往后的道路没有了羁绊,一路顺风,这是真理。 所以,无论我们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,那都不是偶然的,要冷静下来理智对待,不生嗔恨,不抱怨任何人。有这样的心态,眼前的坏事就转为好事,结果是大圆满;而嗔恨恼怒,发脾气打骂人,蛮不讲理,就为了争一口不上台板的闲气,将本来一点小事搞的很大,牵连进去不少人,乌烟瘴气,一塌糊涂,这就麻烦大了。 《红楼梦》有个情节:辱亲女愚妾争闲气,这个赵姨娘就是例子。女儿刚刚掌权,秉公办事,她不但不扶持亲女巩固权位,反倒逼着女儿以权谋私,她借故多拿些银子,女儿不肯,她就大吵大闹,女儿那疼往那打,完全没有母亲的慈爱。争得来吗?她就是个穷命,辛辛苦苦弄了点银子,都落到骗子马道婆手里,有什么用呢。知道因果无所谓得失,深参离相则不惧死难,这话如何说呢?今天时间到了,谢谢大家,我们明天接着探讨,阿弥陀佛,《金刚经》讲五十六集,二0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。
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