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刚经》讲记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【尔时,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当何名此经,我等云何奉持?】 【佛告须菩提:是经名为《金刚般若波罗蜜》,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。所以者何?须菩提!佛说般若波罗蜜,即非般若波罗蜜,是名般若波罗蜜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所说法不?】 【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如来无所说。】 【须菩提!于意云何?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?】 【须菩提言:甚多,世尊!】 【须菩提!诸微尘,如来说非微尘,是名微尘。如来说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】 【不也,世尊!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。何以故?如来说: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】 【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;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甚多。】 佛说到本经的名字与如何奉持这部经,很多修行人马上兴奋起来,执着在金刚二字上反复研究:我如何能得到金刚智慧呢!金刚智慧这样好,我怎么得不到呢!将佛所说的经文看了千万遍,还是没有得到他想象中的不死不坏,很苦恼。这是很多般若学人生搬硬套,死在经文里面。佛说个不生不灭,他寻找不生不灭,佛说个金刚智慧,他又寻找金刚智慧,眼高手低,脱离现实,好高骛远。 金刚般若的智慧,就是远离污染,他恰恰相反,被佛经的语言文字迷的晕头转向,满脑子都是佛教术语,学一部经迷一部经,将自己学成大杂家。开口金刚,闭口智慧,行为却一塌糊涂,杀盗淫妄、五欲六尘,尽干不如法的事情。看到这种情景,佛马上说:【所以者何?须菩提!佛说般若波罗蜜,即非般若波罗蜜,是名般若波罗蜜。】佛的意思很明白:金刚智慧不是挂在口上的,而是落实在实践中,用自己的真实功夫去体现。 我们听闻佛经,要做到离语言相、离文字相,领会了佛教精神就好。执着在般若波罗蜜上,自己已经学糊涂了,咬文嚼字,看不起老实真干的修行人,还说自己学识渊博。真正学识渊博的大善知识,我们看到了,孔子、孟子等圣人,都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善知识,但他们从来不玄耀自己有学问,很谦虚的说: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为知也。 而释迦佛四十九年说法,是众生问到那里,佛答到那里,包括这部《金刚经》也是须菩提尊者问出来的。没有人请法,佛就安静的打坐,心如止水。【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所说法不?】佛反问须菩提:诸佛有法可说吗?这句提问难倒了很多人,但须菩提从容不迫的说:【世尊!如来无所说。】 如来分明说法四十九年,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典章,须菩提为什么否定了佛说法呢?因为佛没有被诸法污染,说过以后不落印象。佛法大海水,流入阿难心,佛经是后人结集整理出来的,佛住世当年没有文字作品。佛说法也如流水一样,从菩提心自然流出,句句恰到好处,是世间大众挖空心思想不出来的。因此,佛说自己没有说法,所说的都是自然流露。 真理就是真理,从释迦佛大慈悲大智慧心中流出来的诸经,经过无数学人的验证,证明是真经。释迦佛真正作到了清净心中一法不立,他老人家说一辈子法,心里一尘不染:一不要名,二不要利,从始到终日中一食、树下一宿,三衣一钵,清贫到入灭,说法不休而离了法相,清净如初,令人非常羡慕。深解空法的须菩提知道佛心清净若水,不染一物,故而说如来无所说。【须菩提!诸微尘,如来说非微尘,是名微尘。】所谓道可道,非常道,语言文字是圣贤恒顺众生临时运用一下,佛圣没有受到语言文字的污染。 人有人言,兽有兽语,鬼道众生也有自己的语言,欲界六天的大众语言各不相同,小小地球上的民族,语言体系庞大,也各不相同。而色界,光音天以上就需要语言了,众生之间交流以放光为准。佛如果执着他在人间的语言文字,就度不了其他道的众生。《无量寿经》上有句偈颂:世尊一音而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。佛每说一部经,普通人看到就一些人众在听经,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:天,人,阿修罗,八部神众都来了。 人众听到是人的语言,其他道的大众都听到是自己的语言,于会大众都受法益。这就是无执着、无分别、无妄想的自性德能随缘发挥,力量无限,无所不能。佛在这里又说到微尘,诸微尘,如来说非微尘。微尘,即邻虚尘,世界上最小的物质,佛眼能见到,普通大众见不到的。非微尘,是将这个微尘分解归零以后,物质就彻底不见了,只有一些光波在闪动。光波,就是轻微的念头,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。佛已经超凡脱俗了,微尘自然也不存在,佛说微尘是比喻给大众说的,故说非微尘。今天时间到了,谢谢大家,我们明天接着探讨,阿弥陀佛。《金刚经》讲五十二集,二0二四年九月十九日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