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刚经》讲记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【尔时,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当何名此经,我等云何奉持?】 【佛告须菩提:是经名为《金刚般若波罗蜜》,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。所以者何?须菩提!佛说般若波罗蜜,即非般若波罗蜜,是名般若波罗蜜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所说法不?】 【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如来无所说。】 【须菩提!于意云何?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?】 【须菩提言:甚多,世尊!】 【须菩提!诸微尘,如来说非微尘,是名微尘。如来说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】 【不也,世尊!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。何以故?如来说: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】 【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;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甚多。】 如法受持,就是依教奉行。我们到底如何修持算如法?看破,放下,自在随缘念佛求生极乐世界,这就最如法。佛法总结起来,鸟巢长老说的简单方便:诸恶不做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为佛教。他老人家这样一说,当时的世间大儒嗤之以鼻,这算什么佛教、三岁孩童都知道!看到大儒不屑一顾的表情,鸟巢长老不紧不慢的说,三岁孩童晓得,八十老翁未必为得! 一句话将大儒对得哑口无言。可见这位大儒要做孔门弟子,他的功夫还差一等。这位大儒的名气,是用寺词歌赋打出来的知名度,没有真才实学,他充其量是个文人墨客。真才实学是什么?是在境界当中做得主: 痛到肠断能忍得过,苦到舌根能吃得消,烦到心乱能耐得住,困到绝望能行得通,屈到愤极能受得起,怒到发指能笑得出,急到眉燃能定得住,喜到意满能沉得下,话到嘴边能停得住,色到情迷能站得稳,财到眼前能看得淡,生死荣辱浑然忘,万境万物不困心。。。。。。这就是佛家所谓的大禅定功夫。这样的人,我们从历史上都见证了:周文王如是,五帝三皇皆如是。正因为他们看破、放下了,一切随缘,能适应种种境界而定功不失,对眼前发生的事情应对自如,没有什么难倒他。 文人墨客看起来好像知道的很多,名利财色当头,这些人第一批倒下:都是嘴皮子的功夫。鸟巢长老不肖用高深的理论说服他,简单几句就将他将得瞠目结舌、续不上下句。这个诸恶不做就持戒,众善奉行就是行菩萨道,自净其意,就是专精念佛,或者精进其他法门。末法时期的大众,我们就修净土,其他法门大家扛不起。如理如法的修持,杀盗淫妄、五欲六尘就主动淡下去,这是自然法则,物理学上叫作惯性。 人的生活习惯各不相同,喜好那样,就朝那方倾斜。修行人喜好极乐世界,喜好持戒修身、念佛摄心,惯性就形成了。功夫成熟,往生极乐世界则顺理成章。跟着坏人学坏,跟着好人学好,这人人都知道。我们不依教奉行,跟世间的轮回众生混在一起,就学坏了;而往生极乐世界,跟阿弥陀佛学习,修行功夫则一日千里,锐不可当。极乐世界成佛之快,我们已经说了很多。别看我们现在是凡夫,临终十念阿弥陀佛圣号往生极乐世界,与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把手同行,称兄道弟,回归常寂光净土只在刹那间。 【尔时,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当何名此经,我等云何奉持?】奉持,就是依教奉行。《金刚经》讲到这里还未命名,须菩提尊者特此向佛请教,如何给这部经命名,况且问佛如何修行才符合经教。【佛告须菩提:是经名为《金刚般若波罗蜜》,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。】佛答复须菩提尊者说,就给这部经命名为《金刚般若波罗蜜》,修行学佛,就要修出金刚不坏的智慧,才能成就正果。 金刚,即坚不可摧,面对着顺逆境界,能够保持圣贤精神,顺境不贪,逆境不嗔,永远保持理智不失,这就是金刚智慧。《金刚经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一切法无所有,必竟空,不可得,就从离名利是非、断六尘烦恼修起。佛家说的离一切相,就是离名利是非相,而不是将物质世界全盘否定,我们自性当中的地水火风四大能量就是物质,本来具有,离不了的。 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。佛经的名字很直接,看到诸经的名字就能引伸联想到了其中的内容。比如《阿弥陀经》,佛教学人念佛求生极乐世界,经题就跟大众结了西方缘,有缘接触《阿弥陀经》者,他随口念句阿弥陀佛,释迦佛说法的功效马上出来。中过古代的译经大德学问高深,洞察先机,经文不失原味但却通俗易懂,直达目的,《金刚经》也不例外。 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当中,其中有一愿,就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大众都是金刚那罗延身,这个金刚与那个金刚都表坚固、不坏,法身慧命不坏,永离生死,道行也坚不可摧,这就是金刚身,金刚果。今天时间到了,谢谢大家,我们明天接着探讨,阿弥陀佛。《金刚经》讲五十一集,二0二四年九月十八日。
评论